“定下原則,按原則行動”將成為解決之策。雖然這是正確答案,但在外交舞台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上卻很難一直奉行。本刊向專家們詢問了具體的實踐戰略。

峨山政策研究院副院長崔剛表示,“必須向中國解釋,如果沒有韓國,美日同盟可以可能會朝著中國擔憂的方向發展,如果韓國在其中,可以起到剎車或轉向器的作用”。韓國外國語大學國際地區研究生院教授姜俊英(音)也強調,“我們必須畫出自己的底線,並告知兩方”,“只有向美國說‘NO’,才能也向中國說‘NO’”。

曾擔任外交部部長的首爾大學名譽教授尹永寬說到,“在美中展開戰略博弈的情況下,韓國必須拒絕‘是美國還是中國’的這種選擇框架”。尹永寬教授還說,“我們要對中國說‘在朝鮮威脅加重的情況下,不能試圖削弱韓美同盟’,劃清界限;我們還要對美國說‘我們同盟的目標是朝鮮不是中國。不要試圖將韓國拉入包圍中國的聯合戰線中去’”。

介紹一個尹永寬教授在擔任外交部長時期的一段軼事。2003年5月,朝核六方會談第一輪會議前夕,他與美國國務院副國務卿阿米塔吉(Richard Armitage)進行會談。對聲稱,“與朝鮮進行對話這一行為本身就是為錯誤的行動付出代價” 。對此,尹永寬教授一直強調韓國的立場,稱“朝美只有進行‘雙方’對話才能解決朝核問題”。

據說會談之後,美國國務院人士對韓國外交部人員驚訝地說道,“知不知道你們部長使用了多少次‘雙方(bilateral)’這個單詞,說了接近10次呢”。

1998年11月12日韓中首腦會談時,金大中總統和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曾發布共同聲明,聲明內包含有韓國堅守原則所獲得的成果。雙方直到首腦會談當天凌晨,都沒有在聲明用語上達成妥協,兩國在有關台灣的條款上存在分歧。

中國希望金大中總統表明“不支持台灣獨立”這一立場。然而韓國則堅持稱無法在1992年韓中建交聲明中公布的“堅守‘一個中國’”這一立場上再有所延伸。當韓國對中國願意在關於朝鮮的條款上加入進一步進展內容的‘誘餌’也無動於衷時,中國方面最終接受了韓國的立場。該聲明將兩國關係從“睦鄰友好關係”提升至“21世紀的合作伙伴關係”。

據外交消息靈通人士稱,“雖然也有意見稱要反應出中國的部分立場,但是協商團的想法是不可以丟掉原則”,“外務部部長洪淳瑛也要求‘堅持到最後’,為協商團助一臂之力。金大中總統也沒有下達任何指示,表達了對外交團隊的信任”。

首爾大學客座教授(韓國前駐俄羅斯大使)魏聖洛指出,“必須樹立韓國外交的坐標和方向,並告知主要國家,讓他們不要懷有不必要的期待”,“否則,我們將會陷入主要國家的力量漩渦中”。亞洲大學中國政策研究所所長金興奎(音)表示,“如果韓國能主導與亞太地區主要國家在網絡安全、應對氣候變化等相關合作的平台,並將此逐漸擴展至安保等領域的話,那麽韓國就可以在美中戰略競爭中承擔第三方中間人的作用”。

【 延伸閱讀 】
■ 更多新聞請看韓國中央日報


11CADEB71C489C01
arrow
arrow

    t7ztbl5f1x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